打印

[讨论] 水の千阙万宇

坏人太少,日本警察闲得难受!只能自己制造坏人了 2017年12月28日 19:47:12 来源:壹读   934人参与 387评论  自动播放 原标题:坏人太少,日本警察闲得难受!只能自己制造坏人了    跟柯南走到哪人就死到哪相反,日本社会犯罪率之低令人发指。而在低犯罪率背后,清闲的日本警察用“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”的精神,成功引起我们注意……    日本谋杀案的案发率仅为十万分之零点三  虽谈不上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但日本犯罪率之低也算“举世闻名”——犯罪率已经连续下降13年,而谋杀案的案发率仅为十万分之零点三。  在美国,这一比率为十万分之四。  不过与犯罪率的俯冲势头相反的是,日本警察的数量却在增长……    日本警察局  刨去临时工,日本现在拥有259000名身穿制服的在编警察,这数儿比10年前多了15000人,但别忘了那时候日本犯罪率比现在高得多。夸张点说,现在日本的警察可能比罪犯都多。  就拿东京来说。东京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警察队伍,比纽约还多四分之一,但犯罪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有人说在东京被人枪击的概率,比在纽约被雷劈死都低。  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:警察太多,坏人不够用。  很多在别国都不好意思打扰警察叔叔的鸡毛蒜皮,捅到日本警察那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。从自行车被偷、内裤大盗到自行车闯红灯,他们经手的案件“事无巨细”。  其实这不奇怪,他们并不想被纳税人觉得自己天天在办公室抠脚打苍蝇…..    这棍子不是路边捡的,是统一配发的……  举例来说,鹿儿岛是日本南边一个民风淳朴的边城,人们停车从来不锁车门。而在这里,警察们平时喜欢干的事就是蹲在停车场钓鱼执法…..  不过就算是这样,警察们“邂逅”小偷的几率还是“靠缘分”。比如他们曾守株待兔整整一个月,才等到了一个临时起意偷别人后备箱里麦芽酒的中年大叔…..    日本鹿儿岛 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比如曾有一位女士打电话报警说自己的内裤被盗,一下子惊动了5名片儿警,要知道这几乎是当地派出所所有警力……  而在最近的一个案子中,警察逮捕了一群平分出租车租金的人,因为警察觉得这辆出租车可能是非法营运。在另外一些地区,警察甚至开始起诉那些骑着自行车闯红灯的人……  一位在日本生活的美国人留言说,在他住的片区,三年以来最重大的刑事案件就是一辆自行车座被人卸下来偷走。结果该片区的警方倾力破案,很快便大功告成——自行车座被人扔到了几条街以外,疑似一场恶作剧……  除了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“刑事案件”,很多警察为了生计绞尽脑汁。  他们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。  比如几年前,在人口稀少的北海道,为了完成任务配额,日本警察甚至和黑帮密谋将枪走私到日本境内,再由自己出面抓捕……  估计黑帮的内心都是崩溃的。    此前,曾有些人口密度较小的城市提议在该地区废除警察,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众认为警察只是在浪费税金——他们大部分时候的工作是帮老太太过马路,以及给附近民众的自行车胎打气……  除此之外,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市民的提议跟警察的办案能力也有关系……  在日本,警察的破案率只有可怜的30%,这里面还包括大量的自首罪犯。投入大量警力而迟迟抓不到罪犯的例子比比皆是,而且这种情况还不止针对特大刑事案件……  此前一段日本街头的“警匪追击战”曾引起大量讨论,在这段被誉为“世间最慢的抓捕”里,人们惊奇地发现警匪双方跑的还没有摄影师快……  “警匪追击战”    这类例子还不止这一个,据《日本时报》1月27日报道,江东区警方凌晨2点接到报案:一位20岁的偷车贼不知哪根筋搭错了,开着偷来的卡车满大街乱晃。  接到报警后日本警方高度重视,立刻派出10辆警车进行围追堵截。然而尴尬的是,在凌晨空荡荡的街道上,10辆警车竟然敌不过20岁男子的高超车技,一共用了40分钟才拦下卡车。不仅如此,其中6辆警车被卡车的高速摆脱“晃倒”互相撞在一起,好在没有警员因此伤亡。    现场照片  更尴尬的是,事后警方发现这名偷车贼患有轻微的精神病,当时意识并不清醒。也就是说,10名警察竟然没飙过一个神经病……  显然,日本警方也意识到了这件事对全世界的警察来说简直是耻辱,不过他们却给出了自己刁钻的理由:我们平时不开车啊,我们都骑自行车的。  没错,日本警察平时的画风大都是这样。    其实日本不是没有开警车和骑摩托的警察,只不过更多时候他们还是骑自行车巡逻,因为日本刑事犯罪率和凶恶犯罪率极低,大多数时候用不着出动警车,万一被扣上个“浪费纳税人钱”的帽子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。  当然,不管怎么调侃日本警察,犯罪率低毕竟是好事,而且随着犯罪率的降低,日本警察也可以把大量时间花在预防犯罪上。  比如自2010年起,虽然出生率下降,但日本警察接到的虐待儿童报警比之前翻了一番。这表明日本警察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。与此同时,警察们还有大量时间进入学校调查和预防校园霸凌情况的出现,这在10年前也是不常见的。    最后话又说回来,在一个色情和黑社会都不算犯罪的国家里,犯罪率想高也高不上去吧……

坏人太少,日本警察闲得难受!只能自己制造坏人了_凤凰资讯 http://news.ifeng.com/a/20171228/54618798_0.shtml

TOP

虽然是这样说。但日本还是出过几件轰动世界的大案的。

十亿日元失踪案。都成悬案了……

TOP

所以。指望道德是没用的。未来还是得靠机器人来?

昨天看报道说美国人不满波音公司浪费资金,故意拖延火箭的研发。
据说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的猎鹰火箭研发出来只花了5亿美金,而且负载量比波音公司生产的 火箭还高,还是可以重复利用的。

而波音公司这几年花了近200亿美金,才研发出类似的火箭。

所以有美国人认为不如把资金给马斯克算了。。

TOP

在我看来,这些道德上的指控毫无意义。

著名的科学家拉 瓦锡还娶了个13岁的萝莉当妻子呢。这影响他什么了?

更不用说那些有名的球星到处换女友了。。

道德?这些东西只能说来玩玩。或者当作政治手段来攻击竞争对手才有利用价值的

TOP

不过是不是营销。反正他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是成功上天了。

他 这一搞,天朝也成立了几间民营航天企业,但估计是有政府背景后 台的咯。

航天市场和太空市场这个大蛋糕,看来不少企业要开始进入里面去竞争了。

毕竟技术门槛开始下降了。。。

TOP

太空军。。我怎么看都是五角大楼搞的主意。。好多捞点经费。。

宇宙资源肯定比地球上丰富啊。。虽然开发起来也蛮有难度的。

喂,我打算开个公司搞小行星探金矿,有谁有兴趣买我们公司的股票不?

TOP

说是对着干?我怎么觉得是一伙人的?

前段时间沙特记者被杀,德国马上宣布停止和沙特的军火交易。
而老特则表示不会停止美国和沙特的军火交易。。

毕竟几千亿的生意嘛。。。我能理解。。

TOP

起码在建立太空军方面,双方是达成一致的了。。呵呵

今天看新闻说有人研究出了无发动机的飞机。。真是厉害啊。。

告别引擎?离子推进飞机试飞成功,从此飞机没有声音

文汇报
百家号11-2220:01

▲新型飞机效果图
自莱特兄弟的“飞行者1号”于1903年升空以来,100多年间,飞机的外形、动力装置、燃料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几乎所有飞机都存在一些共通之处:通过部件的运动产生推力,例如螺旋桨、涡轮风扇,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噪音。而现在,麻省理工学院(MIT)副教授史蒂文·巴雷特(Steven Barrett)领导的团队,研发出一款颠覆性的飞机原型——通过离子风驱动、不消耗化石燃料、不产生任何噪音,并且在室内成功试飞。今天,这项研究发表在《自然》期刊上。
离子风飞机的灵感来源于《星际迷航》
巴雷特的灵感来源于《星际迷航》(Star Trek)。他在小时候看到《星际迷航》中梦幻般的飞行器时,就在想,这正是他梦想中未来飞机的飞行方式。

9年前,巴雷特开始带领MIT航空航天系的团队,探索打造新型飞机的可能性。他采用的推进方案是电空气动力学,也就是“离子风”。当气流经过两个电极(一薄一厚)之间时,一旦施加足够的电压,电极间的空气分子就会电离、被电极另一端吸引,在移动过程中与周围空气分子碰撞从而产生推力。
事实上,早在上世纪50年代,就有科学家提出,离子风不可能成为飞机的动力。离子推进器的概念并不是首次出现。在航天领域,离子推进器不仅用于将航天器送往既定轨道,还将“黎明”号小行星探测器送至小行星带。在近乎真空的太空,离子推进器需要携带用于电离的气体,从而获得推动力。然而你要知道,在太空中运用离子推进比在大气中容易得多。卫星在重力牵引下环绕地球飞行,离子推进器只是用作简单的航向校正。相比之下,大气中飞机必须要产生足够的推力以保持其高空飞行,还要克服恒定的空气阻力。
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不信邪的巴雷特团队研发进展也并不顺利。他们只能让小型飞行器短暂滑行几秒钟,距离产生足以维持更大型飞机飞行的离子风还很远。因此,他们在设计新的飞机原型时,也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——他们甚至都没有起一个响亮的名字,以至于这架飞机最终顶着“第二版”(Version 2)这个平淡的名字,完成创造历史的飞行。“我想的是,我们只有50%的成功几率,”巴雷特说,“我在MIT的同事更悲观,认为成功的概率只有1%。”
直到某天夜里,出差在外的巴雷特因为时差而失眠,“我干脆起床来思考,离子风飞机究竟是否可信,”巴雷特讲述道,“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计算,这时我知道:没错,我找到了可行的推进系统。”
十年磨一剑,巴雷特团队在论文中展示了名为“第二版”的飞机原型。飞机翼长5米,质量只有5磅(2.45千克),大约只相当于一只鸡的重量。在机翼前端下方,研究团队固定了一排与机翼平行的细金属线;而在机翼后侧下方,是一排较粗的金属线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导线,就是驱动离子风飞机的核心部件。

▲飞机结构图。可以明显看到电极和电线的位置(来源:研究论文)
试验时,飞机上的电池向前端的金属(正极)施加2万伏电压。高压将空气中氮气的电子剥离,氮原子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。而后侧的金属带负电荷(负极),这些氮正离子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,迅速向后排移动。“沿途它们会与数百万的中性空气分子碰撞。”巴雷特说,这些空气分子如同被撞击的台球,被推向飞机后方,从而产生足够的推力。

数百次失败后的成功:比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更远
在MIT的一座室内体育馆,巴雷特的愿望迈出了第一步。研究团队测试了“第二版”的飞行性能。与那些坚持不过几秒的前任相比,“第二版”以每小时17千米的速度平稳飞行了60米,直至撞上墙壁。研究者共进行了10次测试,平均海拔高度为半米,比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更远、飞机在每次测试中都有稳定的表现,期间没有动力耗尽的迹象,也没有恼人的噪音。
在巴雷特看来,除了离子风推进器的设计,取得成功的另一项关键因素,是设计出很轻,但足够强大的电气系统。在此之前,没有人能用轻质的电池产生如此高的电压。“想要在飞机上施加4万伏的电压?这样的技术根本不存在。而巴雷特找到了一条新颖的解决途径。”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航天工程师米切尔·沃克(Mitchell Walker)说。

▲史蒂文·巴雷特
MIT电子学研究实验室的戴维·佩罗(David Perreault)团队设计了飞行器的电气系统。他们为机身安装了一排聚合物锂电池,电池通过轻便的转换器,提供了所需的高压。
此外,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,让飞机上的所有元件都发挥最大功效。从推进器到电池,从机身到飞机上的每一条电线,所有配件的设计都得到最优化。巴雷特说,经过数百次的调整,他们最终得到了“第二版”飞机。今天,这项研究发表在《自然》期刊上。

密歇根大学的航天工程师亚历克·加利莫尔(Alec Gallimore)说,这项工作证明了,离子推进器同样可以用在地球上。但“第二版”的效率仍然很低,与推动真正的飞机相距甚远。因此,通过离子推动的载人飞机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。
巴雷特同意这个观点。接下来,他正试图提升飞机的效率,用更低的电压制造出更大的离子风。研究者还希望提升推力密度,即单位面积产生的推力。目前,为了确保“第二版”飞行,机身上安置了大面积的电极。而巴雷特的最终目标,是让包括电极在内的飞机推进系统不可见。

“这需要长时间的研究,”巴雷特说,“从基本理论到真正在空中飞行的机器,是很漫长的一段旅途,需要解决物理、设计上的种种问题。现在,我看到的是,这样的推进系统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。”
对于离子风飞机的未来,巴雷特认为,这项技术将可能首先为无人机带来变革。现在,无人机在运输、拍摄、环境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。“想象一下,10年或20年后,无人机将无处不在,这意味着我们耳边将全是无人机的噪音。而我们,能让它们变安静。”

TOP

所以在知乎的评论板上,近未来要解决的科技问题讨论中。电池问题一直是名列在前五位之内的。。

无论是多牛逼的设备,离开电池就屁都不是。。

TOP

关键是材料上已经达到极限了。。。电池很难见到?我们的手机就根本离不开电池好不。。。

嗯。核能电池什么时候才能开发成功呢?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5-05-11 11:46

Processed in 0.753247 second(s), 6 queries.